在加勒比海东部的圣基茨岛上,流传着一个充满谜团的名字——威尔伯。这个名字并非镌刻在官方史册的显要位置,却如同海风般悄然渗透进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之中。每当夜幕降临尼维斯峰的阴影之下,老水手们啜饮着朗姆酒,总会压低声音谈起那个穿梭于殖民时代迷雾中的神秘身影。
十八世纪初的航海日志残页中,零星闪现过“圣基茨威尔伯”的称谓。1782年法国海军上将德·格拉斯在作战记录里提到,某位“持英法双语的联络人”曾为被困英军传递关键情报,落款处潦草地画着字母W。十九世纪英国殖民官员的私人信件中,亦有人抱怨“那个自称威尔伯的混血儿又在煽动种植园劳工”,字里行间透露出殖民体系维护者的恼怒与忌惮。
历史学者对威尔伯的身份莫衷一是。牙买加大学加勒比研究所的玛格丽特·霍顿教授通过比对四十余份零碎文献,勾勒出三条可能的历史线索:其一是法国胡格诺派难民后裔,精通航海与多国语言,曾在七年战争期间游走各方势力;其二是被解放的混血奴隶,凭借过人胆识在巴巴多斯至圣尤斯特歇斯群岛间建立情报网络;其三则指向更浪漫的猜测——某个因海难失去记忆的欧洲贵族,在热带阳光下重塑人生。这些相互矛盾的假说,恰似破碎的棱镜,折射出加勒比殖民史错综复杂的本质。
在圣基茨民间传说中,威尔伯的形象更具神话色彩。巴斯特尔港的渔夫坚信他掌握着与海龟对话的秘术,能在飓风来临前三天感知海洋的异动。种植园后裔口述的历史里,他总在奴隶暴动前夜出现,用克里奥尔语传唱非洲先祖的战歌。这些集体记忆的碎片,或许正揭示了被正统历史叙事遮蔽的真相——在殖民统治的铁幕下,无数无名者如何用智慧在夹缝中开辟生存空间。
当代文化人类学家注意到,威尔伯传说在圣基茨身份建构中扮演着特殊角色。当这个1967年才获得自治权的小岛国努力挣脱殖民历史阴影时,那个游走在帝国缝隙间的混血儿形象,恰好成为文化认同的最佳隐喻。在独立日游行中化装成威尔伯的表演者,既戴着英国三角帽,又披着非洲肯特布,腰间悬挂的陶罐里装着象征融合的肉豆蔻与甘蔗汁——这正是现代圣基茨人重新诠释历史的生动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