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2年3月,随着伪满洲国"建国宣言"的发布,东京霞关的办公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。身着军服的参谋本部军官与西装革履的拓务省官僚们,正对着满洲地图用红蓝铅笔圈画出未来的"理想国"。在关东军特务部制定的《满洲移民纲要》中,一个将500万日本农民迁往中国东北的计划逐渐成形,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殖民实验,将彻底改变数百万中日两国普通人的命运轨迹。
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渗透始于1905年日俄战争后。随着南满铁路权益的获取,满铁附属地内开始出现零星的农业试作场。但真正形成国家战略始于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推出的"二十年百万户计划",这个将日本农户十分之一迁往满洲的疯狂构想,源自陆军省与拓务省共同编织的殖民迷梦:既能缓解国内农村危机,又能构筑对抗苏联的"人肉防线",更试图通过移民村建立永久性的殖民统治根基。
穿着草鞋的东北农民绝不会想到,自己祖辈开垦的黑土地会被印上"开拓团入植地"的标记。1937年伪满洲国《开拓移民法案》实施后,日本移民凭借"折冲价格"强购土地,实际支付价仅为市价的10%-15%。哈尔滨郊外,扛着锄头的长野县农民在刺刀保护下圈占良田,被迫迁徙的中国农民在寒风中蜷缩在临时窝棚,这种土地掠夺的剪刀差构成了殖民统治最尖锐的创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