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马耳他岛东南部的悬崖边,咸涩的海风裹挟着地中海的阳光扑面而来。目力所及之处,靛青色的海水在视线尽头与天空交融,仿佛一块被揉皱的丝绸,泛着细碎的银光。这个面积仅316平方公里的岛国,如同被众神遗忘的棋子,孤悬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与北非大陆之间的浩瀚碧波中。当游轮缓缓驶出瓦莱塔大港,甲板上的旅人总会不自觉地掏出手机定位——导航地图上,代表自己的小圆点正漂浮在欧非两大洲交界的海面上,距离最近的欧洲大陆80公里,距非洲海岸线约300公里。这种微妙的地理位置,让马耳他的历史始终与"桥梁"的意象紧密相连,数千年来,不同文明的船队载着士兵、商人、朝圣者在这里靠岸,将这座岛屿变成地中海文明的活态博物馆。
腓尼基人的商船最先打破这里的宁静,他们用深紫色的染料与岛上居民交换蜂蜜与陶器;古罗马战船随后在港湾升起风帆,将这里作为控制地中海航路的军事前哨。公元9世纪,阿拉伯人的单桅帆船带来新的语言与灌溉技术,山坡上的梯田开始生长出甜蜜的柑橘。中世纪的热那亚商人、圣约翰骑士团、法国远征军、大英帝国的舰队接踵而至,每支船队都在石灰岩悬崖上留下独特的印记——巴洛克式的教堂穹顶与北非风格的木制阳台在街角相遇,英国红色电话亭旁矗立着阿拉伯纹样的石砌喷泉。就连岛上的语言都成为文明的叠影:马耳他语以阿拉伯语为基底,却用拉丁字母书写,夹杂着意大利语与英语的借词,像首用多种语言写成的十四行诗。
黄昏时分登上姆迪纳古城的城墙,夕阳将整个岛屿染成琥珀色。西南方的海平线上,隐约可见利比亚货轮升起的淡淡烟柱;向北眺望,往来西西里岛的渡轮正划开墨蓝色的海面。晚风中飘来油炸鹰嘴豆饼的香气,混合着附近教堂飘出的熏香味道,这是属于地中海的独特气息。港口的渔市刚刚收摊,留着八字胡的老渔民用混杂着意大利语词句的马耳他语聊天,他们古铜色手臂上的刺青既有圣母像也有法蒂玛之手。当教堂钟声与清真寺的唤礼声在暮色中交织,时间仿佛凝固成某种透明的晶体——这里既不是欧洲也不是非洲,而是两大文明千年碰撞形成的奇妙共生体。